成就巡礼

立足行业扎根区域 开创科研服务新局面

来源:科研与校企合作处 添加日期:2023-12-29

五年来,学校按照“立足芜湖、服务安徽、辐射长三角”的基本思路,不断夯实科研根基,强化聚焦区域发展需求,以服务求发展,以融合促提升,以质量育人才,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推进科教融汇,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打造科技服务发展新动能,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取得显著成效,有力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深化制度建设,加大科研投入

学校紧跟国家职业教育政策引领,紧盯国家科研政策变化,立足实际,优化顶层设计,深化科研体制机制创新,提高科研管理工作效率。按照“鼓励创新、服务需求”的原则,制定和修订了《纵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横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专利申请与转让办法》《学术专项人才选拔与管理办法》《技术技能平台建设管理办法》《科技服务创新团队管理办法(试行)》《科研成果奖励办法》《校级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科技成果奖励评选办法》等20余项管理制度。

图1 学校科研管理制度

学校积极贯彻科研管理的新思想、新理念,持续加大科研要素投入力度,有效激发广大师生投身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学校整体科技创新水平。2021年学校科研经费投入1531.50万元,同比增长57%;2022年学校科研经费投入1988.66万元,同比增长30%,科研经费投入总量处全省商科类高校院校前列。进一步改善科研环境,为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省市级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配备配齐各类仪器设备软件等条件,并资助经费478万元,为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软硬件基础。

加强平台建设,拓宽服务渠道

学校聚焦安徽省、芜湖市区域发展需求,不断深化与地方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多元合作,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构建省部级、市厅级、校级等特色优势明显、梯次衔接互补的创新服务平台体系,打造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新动能。

图2 市厅级以上科研平台批文

打造优质省部级平台,提供安徽创新发展新引擎。学校在不断强化商科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交叉融合的基础上,组建物流信息技术、云计算应用技术等2个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与腾讯云共建人工智能研究基地,获批教育部第二批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在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的支持下,牵头成立安徽省乡村振兴服务研究院,获批农业农村部首届涉农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名课名师”资助项目2项,为安徽省唯一入选的高职院校。

打造特色市厅级平台,培育区域产业发展新动能。与芜湖市委政法委员会共同成立“芜湖市反邪教文创中心”,制作的原创反邪教文创作品、科普与政策宣传片在全国政法委系统播出,广受好评,中央政法委、安徽省委政法委、芜湖市委政法委专程到学校进行表彰。获批芜湖市物联网智慧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旨在聚焦芜湖市智慧交通业的发展,推动物联网与交通科技融合,服务芜湖智慧交通产业转型升级。

打造强势校级平台,激发学校社会服务新动力。学校建立弘商技术服务创新园、皖江现代服务业智库和职业教育研究基地等“一园一库一基地”创新服务平台,建有电子商务、物流信息技术、智慧财税等8个研究中心和2个研究所,下设10个培优型研究机构和15个孵化型研究机构。承接芜湖市《国家级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申报方案》项目,助力芜湖镜湖区成功获批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承担芜湖市电子商务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咨询服务项目和芜湖市鸠江区电子商务产业发展规划项目技术服务项目,有效提升芜湖市电子商务行业发展动能。

图3 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活动

培育学术人才,组建科研团队

加强学校学术专项人才梯队建设,出台《学术专项人才选拔与管理办法》,培养造就一批各学术领域具有领先水平的学术专项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学术领域的带头作用。目前,共遴选学术技术带头人21人,科研领军人才54人,科研新星31人,人才集聚度得到进一步提升。做好青年科研人才的培养工作,建立科研导师制度,开展科研指导帮扶工作,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不断积累科研基础,实现科研能力的快速提升。

加强科研创新服务团队建设,打造科研创新与技术服务的载体。目前共遴选17个科技服务创新团队,其中科研创新团队13个,社会服务团队4个,并出台《科技服务创新团队管理办法(试行)》,强化科研服务创新团队考核管理,凝聚科研力量,力争孵化省市级科技服务创新团队,进一步提升学校科研核心竞争力。

科研人才辐射及引领作用日益增强。近五年,我校教师发表论文1402篇,其中北大核心以上高水平论文66篇,SSCI、SCI等一类论文27篇,6篇论文在职业教育研究领域四大核心期刊发表,3篇研究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学校积极组织参与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安徽省职业与成人教育学会等单位举办的学术交流论文征集活动,论文获奖60余项。

高层次科研项目立项取得较大进展。近五年,学校获得教育部、省哲社办、省社科联、省教育厅等单位立项课题175项。其中,我校金融科技学院朱芬华老师申报的《数字经济与安徽省现代经济体系建设:规模测度、影响机理与提升路径》获得2022年度安徽省社科规划青年项目立项,我校为该年度全省唯一获批省哲社项目的高职院校。

图4 部分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立项情况

强化社会服务,助力行业企业

学校主动承接政府、企业等委托项目,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在技术技能积累与科技创新上的优势,积极参与到中小微企业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攻关等过程中,解决企业管理或技术升级中的突出问题。五年来,承接企业技术咨询、技术研发等横向课题150余项,助力企业经济效益提升6200余万元。

充分发挥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咨政潜力,积极为地方发展建言献策。近五年,研究咨询报告被政府、企业采纳280余项,授权专利553件,其中发明专利70件,实现转化30余件。参与政府行业标准制定10余个,为省、市政府提供文创作品数排名居省内同类院校前列。

其中,我校教师为芜湖市“十四五”规划编制撰写的决策咨询报告,受到了市政协领导的高度评价。

图5 我校教师在芜湖市政协十三届二十次常委会议上建言献策

我校教师申报的研究课题《“紫云英人才计划”实施后,在芜高校毕业生留芜就业现状与问题分析》和《以高度一体化经营理念为指导,推进我市农业全产业链建设研究——以我市坚果浆果行业发展为例》,获得2023年度芜湖市行政决策重点研究课题立项,为芜湖市相关产业行业发展提供政策思路和意见建议。

图6 获批芜湖市行政决策研究课题

学校积极响应科技扶贫号召,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学校共有13位教师被遴选为芜湖市科技特派员,深入驻地利用自身专业和学校的优势资源积极开展服农、助农、富农工作,他们带去了先进的理念,增强了群众的科技意识,积极带动村集体的经济发展,促进了增产增收,成为振兴乡村的有力帮手。在芜湖市科技特派员考核中,我校3名教师获得“优秀”等次。


图7 科技特派员在派驻点对接工作

学校积极推动职业标准建设,成功入选第一批“埃塞俄比亚国家职业标准开发项目”和“老挝国家职业标准开发项目”立项建设单位,开发共建旅游经营技术员/工程师(II级、V级)职业技能岗位标准和智能物联网技术员(IVET4)、数字媒体技术员(IVET2)4个职业技能岗位标准,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贡献商贸智慧和力量。

图8 学校入选“埃塞俄比亚国家职业标准开发项目”和“老挝国家职业标准开发项目”立项建设单位

创新管理理念,改进科研评价

学校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管理理念和机制,赋能科技创新,持续推动科研事业稳步健康发展。完善线上科研业务办理渠道,简化科研办事流程,实行科研业务线上一站式办理。积极开展常态化学术讲座和学术培训,以聚专家名师之力助推科研之能,取得了良好反响。

图9 开展常态化学术讲座和学术培训

深化科研评价改革,《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评价改革与实践探索》获批安徽省首批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试点项目,并在阶段性评估中获得“好”等次,是全省唯一获得该等次的高职院校项目,《以社会服务为导向深入推进教师科研评价改革》成功入选安徽省2021年度教育评价改革优秀案例。

图10 入选安徽省2021年度教育评价改革优秀案例

厚积薄发,蓄力前行。回首过去五年,学校始终坚持科研兴校理念,通过“聚人才、抓平台、强融合、促转化”等系列举措,突出服务意识,优化学术生态环境,提高能力和水平,科研与社会服务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成绩斐然。展望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变革,夯实责任主体,围绕学校双高计划建设和职教本科创建战略,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广泛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开展协同创新、联合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进科研与社会服务工作转型发展,助力安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学校内涵式发展,奋进新时代,跃步新征程,再创新局面!

(董冉冉/文、图;刘宝/预审;杜媛涛/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