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 | 亲民者 民亲矣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添加日期:2021-11-03
《管子》中写道:“道之纯厚,遇之有实,虽不言曰吾亲民,而民亲矣。”意思是,为政者对待百姓,只要纯朴敦厚,多做实事,即便自己不说亲民,百姓也会亲近他。换言之,亲民不是说出来的,而是要有纯厚的品行和实实在在的行动。
君子先慎乎德。良好的德行能产生一种无形的感召力,是赢得“民亲”的根基。纯厚,是对人品性、德行的概括,忠厚、仁义、务实、包容、低调、守规矩……都是纯厚所涵盖的内容和范畴。《道德经》曰:“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诸多贤人志士、青史留名者,“纯厚”往往也是历史对他们品行的评价。如,《太史公自序》里的“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魏书·张衮传》里的“衮初为郡五官掾,纯厚笃实,好学,有文才。”以及《宋史·杨徽之》里的“徽之纯厚清介,守规矩,尚名教,尤疾非道以干进者”,等等。可见,品德纯厚是成就功业、获得认可的重要因素。
“道之纯厚”是亲民之基,“遇之有实”是亲民的实践出发点,二者废一不可。前者是内在的品质要求,属内明之功;后者是外在的行为表现,属外用之学。真亲民者,要做到内外兼修、内明外达,既能实心为民,更能实政帮民。纯厚,其本质也是务实、不虚伪、不奸诈,与“遇之有实”在精神上高度吻合。据《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说的是,召公执政始终坚守“敬德保民”的理念,对待百姓,主张以德化为先。他自己内修明德,外用于行,常常深入民间,体察百姓疾苦,问政于阡陌之间,解民所忧所急。由此,“甘棠树下听讼”也成为亲民、爱民的典范。
无论是“道之纯厚”,还是“遇之有实”,都会通过与民交往中的形象、态度、语言和作风得以体现。在百姓的心中,亲民者一般都有一个基本的画像,那就是:穿着朴实、态度谦恭、语气平和、说“群众话”、干“群众活”、与百姓打成一片、闻民乐而喜、视民苦而伤、与民同甘共苦,等等。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曾这样描述毛泽东的朴实亲民作风:“我曾几次同毛泽东一起去参加过村民和红军学员的群众大会,去过红色剧院。他毫不惹眼地坐在观众的中间,玩得很高兴。”这种本质、内在精神的自然流露,让百姓最直接感受到他们离自己很近、和自己很亲。
百姓心中有杆秤,谁真正把人民群众放在第一位,人民群众就会把谁放在第一位。因为心中认可“红军是为劳苦工农谋利益的先锋队”,长征前夕,江西于都人民拆卸自家的门板、床板用来搭建浮桥帮助红军渡河,而中央红军8.6万余人夜间渡河,敌人却毫无察觉,也是当地百姓严守秘密的结果。天地之大,黎元为先。当前正在开展的“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实质上也是亲民理念在实践中的进一步体现。把实践活动同本职工作相结合,深入了解群众心声,以更加有力的举措解决群众身边各类“急难愁盼”问题,让人民群众有更多、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余足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