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商科视域下立德树人具有更加重大的现实意义
传统商科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口红利的充分释放。从商业竞争的角度看,主要表现为市场上的价格竞争、技术上的模仿改进、战略上的短期主义倾向、企业间的单打独斗。在这种商业竞争模式下,以职能为导向、以单科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强调业务素质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商科教育能够满足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
然而,随着经济逆全球化现象的出现,人口红利释放逐渐结束,加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进行,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型技术与模式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思维、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和技术条件的不断更新,决定了商业竞争将呈现如下特点:市场上的质量竞争、技术上的自主创新、战略上的长期主义倾向、企业间的协同共生。因此,中国经济亟需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提升型转变,以实现新形势下的高质量发展。
商业竞争本质的变化对传统商科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传统商科在人才标准、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等已不能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社会发展需要,主要体现在:过于重视理论和学术研究而轻视应用和实践教学;专业和学科之间的壁垒导致跨学科培养受限;忽视新兴技术对商科教育的促进作用;人才培养标准与市场用人要求脱节;国际化视野不足,商业伦理教育缺位等问题。
立德树人为新商科人才培养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商科”是对传统商科进行学科重组交叉,将新技术融入商科课程,用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跨学科教育,是对技术创新、产业融合、社会变革的回应。为了更好地满足中国未来商业竞争的需要,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商科除了要强调教育内容的“综合性”与“跨学科”之外,更要强调对受教育者“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我国的高等教育要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和根本遵循。
相异于传统商科教育以西方理论和案例为主,“新商科”应该尝试用中国理论解释中国现象、解决中国问题,着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的商科教育体系。因此,只有在新商科教育中坚持立德树人,以德为先,切实做好“人”的教育工作,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高尚品质、长远眼光、合作意识的商业参与者和主导者,才能让中国经济更好地面对快速变化、纷繁复杂、不断融合的商界竞争。
二、新商科视域下的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设计
以新形势下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导向,聚焦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互联互通、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共享经济等模式和技术在商贸服务业的应用和发展,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商业3.0时代。新兴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商业理念的迭代更新,既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成果,又对商业发展中的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培养出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新形势下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成为新商科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之一。复合型商业人才符合新商科的根本特征,包括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等多方面。复合型商业人才既要拓展知识面又要不断调整心态变革思维;既要自觉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也要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各学科融会贯通;既要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也要把握时机大胆地进行实践操作,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下,创新驱动已经成为中国现代经济发展的共识。培育学生的创造性精神、创新性思维,创造性能力,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也是新商科立德树人的重要目标。
以新经济时代发展特征为指引,注重新商科教育内涵式发展
多元和多变是现代新经济时代发展的基本特征,数字经济时代下的社会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化和多样化,商业价值观错位、市场经济道德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失等问题也因此凸显。然而,市场经济、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良性发展需要的商科人才,不是唯利是图之徒,而是高雅精明的“儒商”。新商科培养的人才是未来的企业管理者,是商业领域的主导力量,其价值取向不仅影响到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还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甚至代表中国大国崛起的形象。因此,在新商科人才培养内容中,要提倡合理谋利、共同发展与贡献社会的精神,树立创业发展观念,形成诚实劳动、科技创新的氛围;强调公平竞争和互利共赢规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市场经济道德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的教育融入新商科教育全过程,坚持内涵式发展。培养能够重建商业伦理、承担企业社会责任,重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促进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的良性循环,构建现代市场经济体系、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商科人才。
以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与人才培养规律为遵循,构建实用型培养方案
实践出真知,实践出人才。商科作为一门应用科学,既要探寻经济发展的理论规律,也要研究当下的经济问题,因此,商科人才的培养方法既受限于一定的自然社会经济状况和政治经济制度,又要服务于社会生产目的。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中国经济必将更全面、更充分地融入世界,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力量。由于独特的自然经济状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形成的商业文化,我们需要构建立足中国国情的商科人才实用型培养方案。准确认识和把握市场经济发展和人才成长规律,遵循和结合运用两个规律,更好的实现新商科的立德树人目标。在具体的培养方法上,通过深入总结重大现实问题发现和培养人才的成功经验,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的循环反复,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最终上升为具有普遍规律性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训来锻炼职业素养,搭建德育实践平台,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坚持在创新实践中识别人才、培育人才、凝聚人才,教育引导学生深入群众、深入生产一线、深入现实生活,真正让人才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在基层一线建功立业。
三、新商科视域下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探索
通识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结合
通识教育对学生的价值观塑造起到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通识教育是指加大专业知识之外的人文教育,具体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计中即是加强人文、人格和人生的教育内容,很多商科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不仅包括商科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且通过开设通识教育选修课,比如批评性思维、写作与沟通、西方音乐鉴赏、儒家文化等人文类课程,实现对学生包括人文精神熏陶、人格品质养成和人生发展规划的“树人”教育。通识教育有利于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而鼓励个性发展则在于培养引领型与创新型人才,基于不同学生的成长成才特点,通过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和机会,使得学生能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去发展成长,使学生在成为文明人士的基础上继而成为专业人士。
课内知识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强调新商科视域下的立德树人,不仅因为现实中商科学生由于道德意识与商业行为脱节而导致的“高认识、低行动”“高期望、低参与”现象频发;更在于培养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商业人才已经成为新商科教育的基本要求。学习知识和服务社会是相辅相成的,以商科教育中的基础课程“经济学原理”为例,可以“走进社区”、“走进企业”、“走进农村”为主题设计学生自学题目,把课堂教学向社区、企业、农村延伸,引导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问题,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用经济学专业语言阐述心得体会。
在“走进社区”主题中,充分发挥大学的智库作用,引导学生探讨社区商业发展模式、社区养老服务业发展状况等,鼓励学生为社区提供力所能及的智力支持,通过服务社区来参与社会建设,增强学生的同情心、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走进企业”主题中,利用企业是市场的主体这一优势,带领学生分析公司治理、企业融资约束等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和思考走向企业,深入了解企业的实际运行情况,从现实的角度加深对经济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走进农村”主题中,通过设计与“三农”问题相关的课外自学题目,例如农村贫困问题、农村居民养老问题、农村义务教育问题等,鼓励学生深入农村,深刻认识三农问题是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关注农业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长以及农村教育事业发展。
理论传授与价值引导相结合
如果用一个函数式y=kx表示新商科立德树人的体系,其中因变量y表示立德树人的效果;自变量x表示教师的理论传授,那么系数k就是在理论传授基础上的价值引导。在商科人才立德树人的教育实践中,可以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分析方法探讨:机会成本与人生信仰,企业利益最大化与社会责任,公平与效率、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消费者效用最大化与幸福感最大化等问题。比如在《专业导论》课上解读企业家精神的内涵及其对学生发展、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在《经济法》课程中结合典型案例展示企业对员工要求,以及学生树立法治观念、道德观念、责任与担当意识;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针对青年学生的特点讲述人在企业中的主导意识以及企业对人责任意识的要求。
通过在课堂上紧密联系中国国情,培养学生形成有建设性的批判思维;通过深刻挖掘学科元认知,探索学科内和学科间共通的底层逻辑,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通过连通知识性和感受性,唤醒人类共有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和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