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师范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三全育人”,探索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构建机制,形成一体化育人合力。落实落细思政工作主体责任,积极构建协同联动、多方参与的育人机制,形成合力。一是完善协同领导体制。成立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任组长。党委常委会每学期至少一次专题研究思政工作,校、院领导每学期给学生讲授思政课成为“硬约束”。实施落实全面做好思政工作责任制,开展专项督查。二是优化协同运行机制。构建以学生、学院为主体,以教师、部门为主导,师生联动、部门联动、校院联动的思政教育运行机制,实现“管理”向“治理”的转变。三是健全协同评价机制,把思政工作育人要素纳入人才培养核心指标体系,设计“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科学化”的绩效考核办法,年初下达目标任务、年中进行督导推进、年末实施专项考核,充分发挥各群体、各岗位、各方面育人功能。
整合资源,提升一体化育人实效。抓紧抓实整合育人资源,推动思政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贯穿全过程。一是整合教育资源。出台《重庆师范大学本科生成长发展提档升级实施办法》,充分挖掘学工部、组织部、宣传部、教务处、科研处、人事处等职能部门的思政教育功能。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落实从优秀辅导员、优秀大学生党员中选任学生党支部书记,纳入干部竞聘资格条件。选聘校院党员领导干部、专家学者以及关工委老同志助力思想政治工作。二是整合课程资源。推动“课程思政”为目标的教学改革,设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工程”教改定向支持项目,开设“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与开发”公共选修课程,深入发掘专业课程的育人作用。推进日常思政教育课程化、学分化,把创新创业、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纳入思政课教学计划,由思政教师和辅导员共同指导,共计16.5学分。三是整合文化资源。统筹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校园山水草木、规章制度、人文艺趣等合力发挥育人作用,精心打造的《青春之歌》《寒夜》等100余件优秀校园文化精品持续浸润学生心田。
拓展平台,丰富一体化育人载体。聚焦聚力理想信念教育、价值观教育、党员教育、实践教育、自我教育等方面的难点问题和薄弱环节,构建“五维同育”模式。一是实施党建引领。设立特邀党建组织员对接指导各二级党组织工作,推选展示一批党建工作案例,建成“互联网+党组织生活”网上党建园地,实施“学生党员承诺制”品牌活动。二是实施青马引航。开设大学生骨干培养班和青年教师骨干培养班,形成“青马1+1”特色品牌,累计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骨干3000余人,学校成为首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全国研究培训基地”。三是实施典型引路。持续推进“立德树人领雁计划”,开展“榜样的力量”等主题教育活动,352名优秀学子入选大学生先进事迹报告会,连续16年累计面向十万在校学子开展事迹宣讲,形成“比学赶帮”可喜局面。四是实施实践引育。构建“基于课程,面向全体,菜单导引,分段培养”的实践育人模式,实践锻炼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实行实践学分制度,搭建学校与党政机关、企业工厂、社会组织合作育人平台,开创社会实践与思政课相结合的育人模式。五是实施朋辈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作用突出,学生自律委、学生会、社团联合会等学生组织的导引功能明显,大学生朋辈心理咨询团年均接待来电来访学生2000余人次,学生心理素质得到提升。
夯实队伍,强化一体化育人保障。配齐建强协同育人工作队伍,实现同向同行、互联互补。一是推动形成全员育人格局。实施校领导联系学院、处级干部联系班级、政工干部联系学生制度,专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课题,推动全员共同关注、共同研究、共同创新思政工作。完善评优评奖荣誉体系,设立“金牌辅导员”“金牌教师”等评选,把思想政治表现和育人功能发挥作为首要指标。打造专兼结合、校医联合、师生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团队,推进“心理助人”向“心理育人”转变。二是推进育人力量交流融合 。优选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德育导师、学业导师、实践导师,引导教师将教书与育人有机统一。推进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协作,构建线上和线下衔接“双师同堂”育人机制,线上思政课教学以思政课教师为主、辅导员为辅,线下社会实践由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分工负责,形成协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