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武汉大学:着力构建思想理论武装体系 引领师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来源: 添加日期:2021-09-10

长期以来,武汉大学坚持推进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着力构建理论武装体系,坚持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步推进,发挥多学科优势加强理论宣讲,聚力打造理论研究阐释新高地,努力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得更透彻、讲得更鲜活,以深学促深悟,以真学促真信,引领广大师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增强师生“四个自信”,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

一、围绕主渠道建强主阵地,坚持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步推进

围绕主渠道,聚力提升思政课建设质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学校围绕进一步提升思政课程质量开展了一系列工作。2020年,学校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思政课建设的决定,出台推进思政课建设的十条措施,实施思政课建设亮点工程。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思政课教师选聘、引进“绿色通道”,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优秀青年学者计划”,推动相关学科教师转任、胜任思政课教学的管理干部转岗和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2020年增加思政课教师15人。完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体系,设立思政课选修课培育计划。以示范课堂建设为重要抓手,深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提升工程。校党委书记韩进在2020年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现场推进会上作重点发言。

用好鲜活教材,创新教学模式。在疫情大考中,武汉大学把抗疫故事作为鲜活的思政课教材,把思政课堂作为抗疫战场,在思政课中讲好伟大抗疫精神。思政课教师克服隔离、资源缺乏、网络条件差等困难,积极参加线上集体备课,3门思政课、181个课堂于2月17日全面开课,运行平稳,反响良好。将4门国家精品在线思政课全天候开放,免费服务全国高校思政课在线教学。上半年全国高校共有70.4万人选择我校课程,累计超过140万人。加大思政课改革创新力度,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探索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与光明日报社合作打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微课程”;以“互联网+跨学科+思政课”为基本理念,推出系列互联网思政课跨学科融课“马上见”项目;形势与政策教育推出“珞珈开讲”系列公开课,举办近30讲;在快手平台直播“武大战‘疫’视频公开课”;连续举办三届“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大赛。

坚持立德树人,构建课程思政大格局。武汉大学坚持立德树人,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融合,推进“三全育人”体系建设。学校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组织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通力合作,构建课程思政建设的大格局,努力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点促线、以线带面,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高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认识,设置课程思政建设项目。鼓励教师围绕核心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实践育人为切入点,丰富课程思政建设载体,进一步打通第一、第二课堂,鼓励更多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社会调研与实践考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着力推进专业课程育人水平进一步提高。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校长窦贤康在教育部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视频会上作了典型发言。

二、唱响时代话语强音,构建全方位理论宣讲体系

全方位构建理论宣讲工作体系。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围绕理论热点,抓住时间节点,全方位构建理论宣讲工作体系。注重宣讲团队建设,组建各类宣讲团。面向全校各单位组织专家宣讲团开展巡回宣讲。宣讲团由校领导担任团长、副团长,广泛吸纳高层次人才、思政课教师、党政管理干部、医护人员等参与,开展集体备课,开设示范讲堂,精心打磨宣讲内容,对宣讲主题深度解析。青年群体层面成立武汉大学博士生宣讲团、青年讲师团、榜样珞珈宣讲团,由青年师生自发集体备课、自己走上讲台,将党的理论、党史国史、形势政策、成就故事、珞珈文化等内容面对面、互动式地传播给广大青年。博士生宣讲团自2017年成立以来累计宣讲500余场,覆盖校内外师生、群众6万余人次,获评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青年讲师团在校内外宣讲240余场。哈萨克斯坦留学生玛蒂娜登上湖北卫视讲述“一带一路”故事,“解读香港”精品课程获省“百生讲坛”一等奖。

围绕重点主题持续开展理论宣讲。2019年围绕“三个为什么”(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主题,组建专门宣讲团,对师生进行广泛宣讲。2020年,围绕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主题,成立“弘扬抗疫精神,坚定爱国力行”宣讲团,邀请张定宇等抗疫英雄来校作宣讲报告,全校组织抗疫系列报告会30余场。青年讲师团以“绽放战疫青春,坚定制度自信”为主题开展云宣讲330余场;博士生宣讲团开展“我是党员,战疫有我”专题宣讲60余场。十九届五中全会结束后,学校成立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团,校党委书记韩进等11位同志参与湖北宣讲工作,同时通过学习培训、主题教育、新闻宣传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强化宣讲效果,多维度展现全会精神,推动全会精神在学校落地生根。

发挥学校全媒体优势开展宣讲。探索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理论宣讲模式,开展理论微宣讲、高校联动式宣讲、公开课式宣讲、行走的思政课——实践式宣讲,开发宣讲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H5作品,出版多媒体电子出版物等,构建鲜活多彩的理论传播体系。武汉大学“学习强国号”自开通以来,累计发文800余篇,强国号首页刊发20余篇,阅读总量破千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马上见”融课,各平台浏览量突破500万人次。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学校推出11期“战疫视频公开课”、8期“理论微宣讲”视频和10余期“战疫小课堂”微课程,将2020届毕业典礼打造成最美思政课,相关视频在各网络平台播放量超5000万次,总浏览量超7亿,受到空前关注与好评。

三、发挥学科优势加强研究阐释,提升理论传播能效

优化理论研究平台建设。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优势,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建设,筹划建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研究平台。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建设,汇聚研究队伍,催生研究成果。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创新中心、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与教研中心等平台,开展深入研究。加大力度建设宜昌市西陵区学院街“理论热点面对面”示范点,组织专家到宜昌西陵区学院街道、秭归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就社区发展、环境问题等开展专题调研和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等内容主题宣讲。

深化理论研究阐释工作。我校哲学社会学科具有深厚底蕴、鲜明特色和明显优势。针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围绕“重大理论、重大现实、重大实践”问题,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设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专项课题,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创新中心、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与教研中心等平台,推出重大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积极发声咨政建言,2020年聚焦疫情防控和救治需求、依法防控、疫后经济建设、社会治理、心理关怀等主题,积极向中办、国家部委、省市提交咨询报告500余篇,其中72篇被采纳。每年在主流媒体发表各类文章200余篇,其中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经济日报》等“三报一刊”文章100余篇。校党委书记韩进、校长窦贤康等在主流报刊发表多篇学习成果。

聚焦理论重点热点加强辨析。发挥学科师资优势,辨析理论难点,回应时政热点。组织专家学者围绕“三个为什么”等主题开展理论辨析引导,切实把相关问题讲清楚、讲明白,充分宣讲中国制度优势,增强师生“四个自信”。围绕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第一时间组建武汉大学宣讲团,组织抗疫主题宣讲报告会30余场。把握重要节点,举办“推动湖北疫后重振和‘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高端学术论坛等学术活动。创新利用线上学习、视频会议等学习形式,出版形势与政策课结集成果多媒体读物《时势中国》,引导师生在新时代主动肩负时代重任,将“小我”融入“大我”,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